交通拥堵,出行困难,打车不易,价格昂贵。当出行成为刚性需求时,滴滴快的等出行软件应运而生,涵盖了出租车、专车、拼车等各种出行方式,如国外的Uber,国内的滴滴快的、51用车、嘀嗒平车等等。然而,尽管存在这些平台,出行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。 滴滴顺风车:补助烧钱培养市场
提到拼车,爱拼车在6月5日宣布关闭服务器,停止所有服务支持。联合创始人杨洋认为,拼车行业已被资本控制,滴滴快的和Uber等巨头的入局几乎对小团队判了死刑。因此,放弃可能是最明智的选择,因为没有人会在两个百亿美金巨头交战的时候再去投资一家小公司。 那么,滴滴是否会独占国内打车市场呢?目前来看,天天用车、51用车、嘀嗒拼车等拥有易车、百度背景的创业公司也具备不俗的战斗力。 滴滴顺风车于6月1日上线,旨在合理利用空载私家车,节能环保的同时解决出行难的问题。它通过长期补贴和公益性定位,使顺风车比其他专车、快车更依赖于用户规模。滴滴正在迅速抢占市场份额,完善市场布局,根据积累的大数据分析市民出行难,提升整体市民的出行率,将自身发展成未来成熟的全方位智慧出行渠道。 拼车市场:无硝烟不竞争
据易观智库发布的《中国互联网拼车行业专题研究报告2015》显示,嘀嗒拼车在日均活跃用户覆盖率上占比59.88%,紧随其后的是51用车和天天用车,分别为21.71%和15.27%。 目前,滴滴快的和嘀嗒拼车的运营模式相似,都是统一价和不同城市不同起步价的形式运营。而滴滴顺风车的进入无疑对其他拼车软件造成了巨大冲击。 滴滴顺风车具有庞大的用户量和安装量,且其匹配度和响应速度较低,容易被快车抢走用户。此外,滴滴的另一个产品线——快车,同样价格低廉但效率更高。如果顺风车的匹配度和响应速度无法跟上,很容易被快车抢走用户。 出行共享,遇见美好
此次滴滴顺风车在社交领域做出的最大突破是“标签”互评。项目负责人黄洁莉表示,采用标签评价方式,实现最自然的衔接和匹配。通过乘客和车主互贴标签,为双方提供自然的联系机会,让他们有机会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。 社交因素是任何一个渠道都无法忽视的部分。根据陌生人的社交,无论是通过弱联系连接的微博,还是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,多数人往往在线上建立联系后便结束了。而顺风车在人与人的社交中与其他渠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安全级别高,线下联系更容易沉淀,安全性高。 据黄洁莉介绍,滴滴顺风车的社交化将与微信进行衔接,绑定微信账号只是刚刚开始。无论如何,顺风车如果能充分利用微信的流量和普及程度,其发展前景非常值得期待。
相关推荐
特别申明:本站的主旨在于收集互联网运营相关的干货知识,给运营小伙伴提供便利。
网站所收集到的公开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,并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,
也不对网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,如有侵权,请联系站长删除